第659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重回80当大佬》
顾骜跟马风聊了喝完足足三壶咖啡的工夫,总算是闹明白了这两年马风究竟走了多少弯路受了多少坎坷。
原来,马风从82年被安排去了外经贸口后,两年里的经历,倒也跟他平行时空94年去商务有关部门后的经历差不多。在美国,都见识到了那边超越于时代的高效率商业模式,然后大开眼界,想回国做点大事。
举个最简单的,我在外经贸口,见识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比如,国内因为资讯不透明,一个汽车厂,别的都可以自己造或者找到供应商,可是一个万向节不会造,又不知道国内有没有其他企业在专门造这个。
然后,可能就要安排一个副厂长一个供销科长好多技术员和业务员,全国出差乱跑找货,可能最后差旅费考察费都花了j万块,只是解决了一个‘找到特殊供应商资讯’的小问题,这多低效?多l费钱?
另一边,有能力加工这种零件的小厂,可能一年也接不到j个这种需求,又没钱打广告,渐渐就会产生‘这个东西不值得专门做’的退步念头,久而久之就不坚持了。而如果我们跟美国人一样,有供应商h页,不说全国的,至少一个省的,那能省掉多少事呢?
做h页的单位,看似给你做个谘询联络一下上下家,可能收你j百块谘询费,或者是你採购量小的精密零件,直接给你加到单次採购价上。看似有些厂觉得谘询费太贵,捨不得,但总比你自己满天撒出差找便宜至少j十倍吧?
我也知道,我这人数学不行,理科都不行,就是个教英语出身的。你让我自己搞高科技的生意,我这辈子是没戏了,咱不能跟顾哥你学,我一辈子就是投机倒把的命了。不过,在美国,我是真心发现原来投机倒把不是仅仅赚差价的。
投得好的那些,也是真心从零开始创造价值创造需求匹配需求增加就业的。有些单子,没有投机倒把的人引导发现,可能就没了,倒卖的人,才是这种生意的内生x原动力。结果我脑子一热,就往下拼了。
这番话,是马风对自己初心的倾吐。
很符合一个商务或者说外经贸口的管理人员,见识了美国的高商业效率后,产生的反人太少了,需求不够,信用也不够。我又换了个思路:咱也不光为企业做生产环节的谘询f务,咱直接做技术需求的匹配。
实物货物的非标x太强了,这个坑十年都填不上。但是国内很多企业目前更缺的是技术指导标準和解决方案。很多小众行业技术知识,外国其实是有的,但国内翻译和正规出版渠道太慢,有些需求需要出版,但出版社不做小生意。
我反正弄了个做h页的刊号,就想着在出版行业再多走j步:咱可以在h页上搜集那些需要外国已经有出版的待翻译的技术资料的客户的需求量,然后让他们拼凑拼单吗。比如一本机械类的外国期刊杂誌,某一期,要是h页上找到100家国内企业需要,咱就想办法翻译一版,正版地卖。
不过需求量太小,咱就收费贵一点,一本技术资料可能j百上千块但这至少也比他们再单独找翻译翻一次要便宜不少,也算是为行业做点事儿,积功德了。
不过这事儿一开始做,也是困难重重,搜集需求的时候,客户来电来信说需要某某技术资料外文书籍的很多。结果我试着出版了j本,到了付钱的时候他们又嫌贵。特么的害得我现在都不敢把s人小老闆来电反馈的需求统计进去了。
后来我想了一招,去年中行不是发行了长城卡么,那些没信誉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s营小老闆,我就要他们提供信用卡资讯供我验证担保具t繁琐着呢,我还在设计堵漏。这次来京城,我本来主要目的,也是想跑出一家正规的出版社的执照。
你也知道的,我原先只是给我那个供应商h页还有临时统计客户需求要出版的技术资料书籍,每次特事特办单独跑书号的,太烦了,要是能做大,还是自己弄家出版社可靠。
我也是学乖了,实t的企业,不能介入太深,咱还是在商业和技术谘询领域,先把h页的模式,在中国做起来吧。至少这种东西不涉及太多自己的路,有媒t就够了,至于配送书,大不了寄邮政的额外付费加急邮包好了,书这种东西也不会寄坏。
马风大吐苦水,把他这两年来n多异想天开的路数,渐渐实退虚进的过程,诉苦了一遍。
顾骜隐隐然觉得,他这个小众工业品需求撮合平台,怎么有向纯出版谘询退化的趋势。
不会最后变成一个只卖商业资讯杂誌和做铛铛/亚马逊的模式吧?s1